蟹笼的历史,吃货们看看蟹是怎么捕来的

日期:2017-06-08 浏览:11873

蟹之美味,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瞩目。《周礼》中曾载有“蟹胥”,即一种蟹酱,类似于虾酱,保留了蟹的鲜味,又能长期保存,是海疆进贡周王室的贡品。自周以后,历代都有蟹进贡,比如隋炀帝最喜食蟹,《清异录》曾记隋炀帝食蟹时的豪奢之举:“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镂龙凤花云贴其上。”不单皇室喜食蟹,文人爱蟹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世说新语》说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以蟹螯佐酒,何等风流倜傥,也可见东晋衣冠南渡之后来到江南水乡,亦是傍海之地,士人饮食结构也因地制宜。明末文人张岱在其传世名作《陶庵梦忆》中有一篇《蟹会》,专门描述昔年吃蟹的记忆:“掀其壳,膏腻堆积,如玉脂珀屑,团结不散,甘腴虽八珍不及。”张岱的流风余韵又波及袁枚、李渔等著名的美食家,经这些文人弘扬,食蟹之风大盛。《红楼梦》《金瓶梅》等古典小说也都曾不厌其烦写到贵族之家的“螃蟹宴”盛况,其仪轨之繁缛,食材之精良,兼及吟咏之风雅,无不令人瞠目。当食蟹成为蓬勃发展的贵族阶层饮食文化之际,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子弟只知道大快朵颐,哪知这世上有蟹笼,更不知捕蟹的艰辛。

   陆龟蒙说:“矢鱼之具,莫不穷极其趣”,趣在于其机巧,蟹笼在渔具中的巧趣似可拔得头筹了。蟹笼的前身称之为蟹断,或曰蟹簖。北宋傅肱《蟹谱·采捕》云:“今之采捕者于大江浦间,承峻流环苇帘而障之,其名曰簖,于陂塘小沟港处则皆穴,沮洳而居,居人盘黑金作钩状,置之竿首,自探之。夜则燃火以照,咸附明而至焉。”可见,蟹簖原是一种用竹子编成的结构简单的拦阻式栅箔类捕蟹工具,其形状类似于篱笆墙。它的结构是利用细竹杆或粗芦苇编成箔子,设置在有水流的河港、湖汊等有利地形,按事先计划的阵式打桩设簖。簖的下端插入水底,上端超出水面,整条簖呈有规则的弯曲,在簖的上端悬挂一些呈鼓形的蟹篓,篓的底部有一个河蟹的进口及漏斗形的倒须,上部有盖,中部为蟹的集纳处。蟹通过水道下迁入海时,就被横在水面的蟹簖所拦截,受阻后沿簖上爬或钻入蟹篓,渔夫从而获蟹。蟹簖也称之为蟹沪、蟹帘,多是编苇草为席或汊竹片为障。又陆龟蒙《蟹志》引《广五行记》曰:“元嘉中,富阳民作蟹断。”清末沈同芳《中国渔业历史》中也说:“枞阳一带有专门制簖之人”。说富阳之民作蟹簖,并非将蟹断的发明权归之于此,只是富阳的百姓使用蟹断较多罢了。枞阳出现了专门制簖之人,可看作蟹簖这一渔具在清末已经走向市场,渔人需要蟹簖,可直接向制簖人购买,社会分工进一步明细,制蟹簖甚至可以作为一门谋生的手艺了。

   相对而言,蟹簖算是比较古老的一种渔具,因其简便易行,可依据地形灵活布置,至今仍有沿用。在江南水乡,常可看到在河流中林立的蟹簖,流水从竹篾的缝隙里穿过,却把鱼虾蟹给拦挡在迷宫里。人对蟹的捉弄,宛如命运对人的捉弄,蟹簖是个不安的隐喻。

                                  蟹簖图

        单凭文献记载,尚难窥见古时蟹簖及蟹笼的全貌,幸有明万历三十年刊本的《三才图会》中的一帧蟹簖图:一渔夫泛舟于水面,在船的外围,是插竹而围起的一片半封闭式水域,渔夫手中持有两个竹编的锥状篓。图中关于蟹簖的文字注释曰:“簖者,断也。织竹如曲簿,屈曲围水中,以断鱼蟹之逸。其名曰蟹簖,不专取蟹也。”由此可见,蟹簖虽然名为蟹簖,但不单单是捕蟹,也可捕鱼。至于蟹笼,则比蟹簖更加小巧易操作。实际上,蟹笼是由蟹簖的思维方式和原理发展而来的,蟹笼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蟹簖式阻隔体系,将其原理浓缩于一器,则为蟹笼。蟹笼入口处的鬣,是细竹篾的倒刺,顺茬可以进入,逆茬则难出,不少渔具都采用了这一原理,民间谓之“倒梢”,不但需要巧思,还考验制笼者的编织技术,网眼需要整齐而周密,倒梢需要不松不紧,太松则易令蟹逃脱,太紧,蟹难以进入,分寸极难掌控。

                                                                蟹笼

        前述各类蟹笼,无一例外都是竹篾编制的。所幸在江南一带,竹是常见之物,取用方便,当地居民对竹器的使用早就驾轻就熟,蟹笼在这里出现,也算物尽其用。不过,在《蟹谱》中,也提到了蟹簖所带来的水患弊端:“蟹至秋冬之交,即自江顺流而归诸海,苏之人择其江浦峻流处编帘以障之,若犬牙焉,致水不疾归,而岁常苦其患者,有由然也。”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古代就已彰显出来。此论较为客观,蟹簖之多,确有不易疏浚,造成水患之弊,然而生民之多艰也由此可见一斑。

        追本溯源,蟹簖和蟹笼都是先民的创造,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在水中设置木障或石障,即为簖的雏形,彼时以捉鱼为主,后来发展出迷宫式的簖,主要用于取蟹。在蟹簖的基础上,才有了蟹笼的形制。最早的带“倒梢”的竹制蟹笼,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位于浙江湖州的钱山漾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船和桨一类文化遗存,还发现了有“倒梢”的篾编笱,可于水流中捕获鱼虾蟹。杭州水田畈遗址出土的竹筌形如圆锥,顶端封死,开口处装有倒须漏斗,使用时放在小河岔口,鱼虾蟹顺水进入,便不能出。这些上古蟹笼的发现,足见彼时渔业生产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古人的巧智,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此后蟹笼几无大变,只因地域空间及风俗习惯的差异,蟹笼才略有形状上的不同。直到清末,沈同芳在《中国渔业历史》中记载了一种新式蟹笼:“蟹笼,以竹为之,如裤形,高四尺,两腿管相离亦四尺,裆底为门,圆径八九寸,有倒刺向内腿,管径尺许,向下渐小,亦有倒刺两层,管底有盖,蟹由门进,一过倒刺,即不得出。”蟹笼条后又附虾笼,可供参照:“以竹为之,形如蟹笼而小,仅尺余,裆下无门,门在两腿,管口亦有倒刺,虾能入而不能出。”作为首部渔业史,《中国渔业历史》1906年由江浙渔业公司印行,虽名为论述中国渔业历史,实则重在反映清末渔业状况,并介绍了清末机轮渔业和群众渔业的渔具渔法、水产养殖技术以及水产加工等,从中可见渔业由古典时代向现代渔业的转型。此书所载的蟹笼仍使用“倒梢”的原理,但形状上已经发展为双筒的了,类似于裤子的形状,实为蟹笼制式的创新,在数量上的叠加并置,是渔具中常见的改良方式,比如单袋网改做多袋网,单钩钓竿变为多钩,都是此理。如今的蟹笼,已经演变为圆饼形,铁棍焊接框架,外面敷设绿尼龙网线,入蟹口也改为喇叭口式的网袖,也有的蟹笼内放死鱼,是蟹喜食之物,加之蟹喜欢钻洞的习性,入了蟹笼就难以逃脱。材料和造型都是属于工业时代的,而古法几乎未变。

        使用蟹笼捕蟹,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对捕获的蟹类也没有损伤,可以保证蟹的新鲜美味,操作也简单,这些是蟹笼的优长之处,也是蟹笼流传至今的原因。

                         

关键词: 蟹笼 蟹簖 历史

下一条:山魈偷蟹反被困蟹笼

上一条:高似孙为蟹痴狂——著《蟹略》 晒蟹诗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