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蟹”田彦升行五百里为母买蟹

日期:2017-06-06 浏览:3414

                                                          D3X_7587_副本                                                                                                                        
   如果能够在中国古代的史书里留下哪怕只是一言两语,就能证明这个人在当时绝对不是个普通人。政、文、商各界名士自然不需多言,始终是史学家笔下绕不开的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能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人物中脱颖而出,成功逆袭,则必须有过人之处。

        田彦升,唐朝末年极其普通的杭州居民,普通到百度输入“田彦升”几个字只有可怜的三页结果。但这些并没阻止他名流史册,靠的就是一个字: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人的基本伦理价值观。田彦升把孝事做到极致,并因孝得福,下面说说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有必要说明一下故事背景。唐朝时期的浙江地区,那时候叫百越,并没有吃蟹的爱好,不仅不爱,还非常鄙视。如果一天你吃蟹被朋友看到,第二天就被所有微信好友拉黑,跟现在有的人吃狗肉,被另外一群爱狗人士看到时的场景有一拼。
 

那时候的越人不爱吃蟹,爱吃什么呢?
 

青蛙!是的,真真切切的青蛙,准确来说是蛙类。尽管现在也有一些蛙类的美食,但并没有成为主流食品,顶多算是特色菜,图个新奇。百越人非常流行吃青蛙,根据《天平广记》的记载:“百越人好食虾蟆,凡有筵会,斯为上味。”这之中所提到的“蟆”就是指的蛙类。那时候的浙江人请客吃饭,必上蛙菜,还是压轴硬菜。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浙江人都是怎么吃蛙的呢?
 

(友情提示:如果此刻正在吃饭,或是准备吃饭的看客,下面的内容慎看。)
 

  “先于釜中置水,次下小芋烹之,候汤沸如鱼眼,即下其蛙,乃一一捧芋而熟,如此呼为抱芋羹。又或先于汤内安笋笴,后投蛙,及进于筵上,皆执笋笴,瞪目张口。而座客有戏之曰:‘卖灯心者。’又云,疥皮者最佳,掷于沸汤,即跃出,其皮自脱矣,皮既脱,乃可以修馔。时有一叟闻兹语,大以为不可,云:‘切不得除此锦袄子,其味绝珍。’闻之者莫不大笑。”这段话就记载了当时比较流行的几种蛙菜的做法。老规矩,译成白话文:

        先往锅里加水,然后加入小芋一起煮。等到汤烧到即将开的时候,把蛙放进去。由于蛙受热,本能抓住芋头,使得最后蛙被煮熟时都抱着芋头,这就是抱芋羹的做法。也可以先往汤里面放入笋干,然后放入蛙。端上桌之后,青蛙都抓着笋干,眼睛嘴巴都睁老大,还有在座的吃货戏谑的称之为:卖灯芯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蛤蟆做蛙菜最合适,把它扔进沸水里,玩命跳出,但它的皮已经脱落了。皮脱落之后,就可以加工做菜了。当时有位老人听到这个做法之后,认为不合适。就说:千万不能把这层蛤蟆皮去掉,那才是真正的美味。听到此话的人都大笑,这糟老头子,装什么美食家。
 

真相有时就是这么残忍,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重口味。之所以说这些,其实都是为田彦升的事迹做背景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吃蛙非常流行,并且鄙视吃蟹,可悲剧就在于,田彦升有位非常喜欢吃蟹的妈妈,这不是要了亲命嘛。
 

怎么办?去河里抓蟹给母亲吃,被朋友看见,以后还在公司单位怎么混?做思想工作,不让妈妈吃蟹,以后在家里还怎么混?那时候中蟹网还没开张,不能网上购蟹,这可让田彦升伤透了脑筋。
 

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外事问谷歌,国事问百度。田彦升一边上网,一边揉着脸上被妈妈轻抚留下的手指印,耳边还萦绕着妈妈不停的唠叨:小升子,说好的大闸蟹呢?就在这气氛几近奔溃的时刻,田彦升眼前一亮——离家约500里,有个叫苏州的地方,盛产大闸蟹,并且还很有名气。
 

“麻麻,你的蟹有着落了,我现在就买车票,去苏州给你买蟹,高铁很快的,上午去,下午就能回来……”田彦升兴奋的对妈妈说到。紧接着就是“啪”的一巴掌,“你这傻孩子,这可是唐朝,哪来的高铁!”妈妈揉着被震疼的手说。田彦升并不气馁,决定就是走也要走到苏州,让妈妈吃到蟹,就这样田彦升开始了一次说走就走的买蟹之旅。
 

从五百里之外买蟹,如何保存是个问题。这些都难不倒机智的田彦升。“熟之以布囊负归”——把蟹煮熟了之后,用布袋背回家给妈吃,真不亏是大孝子。真所谓好人有好报,唐末天下大乱,诸侯竞起。被称为“十国第一人”的杨行密部下田頵叛乱,当地居民都避难于山谷,没吃没喝,很多人都被饿死。田彦升提着那个布囊,背着自己的妈妈也加入逃难的人群,最后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得知,田彦升母子能够活下来,靠的就是布囊里那些煮熟的蟹。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已是路人皆知。当时的人就点赞评论,这是现实版“纯孝之报”啊!那么问题来了,何为“纯孝之报”?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话说南北朝时期,吴郡人陈遗,在家里很孝顺。他母亲爱吃浅平铁锅底下的锅巴(都是些怪麻麻),陈遗在郡里做主簿时,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烧饭,就把锅巴存起来,带给母亲吃。后来遇上孙恩贼兵在吴郡作乱,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有几斗锅巴,他来不及回家,便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被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到山林沼泽地,没有吃的,大多人都饿死了,只有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挚孝心的报答。
 

田彦升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被傅肱所著的《蟹谱》收录,标题就是“孝报”。而后来的高似孙在其所著的《蟹略》中再次将其收录,并且将之提升为与“孝鱼”“孝泉”并列的高度,被称为“孝蟹”。

关键词: 孝蟹 田彦升 为母买蟹

下一条:蟹粉娃娃菜的做法

上一条:陶谷讽吴越王“一蟹不如一蟹”反被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