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仪老街:上演“龙镇”新生

日期:2012-08-03 浏览:4551

      【简 介】
 
       正仪老街坐落在巴城镇正仪街道中心区域,主要由上塘街和下塘街组成,长约各1.3公里。老街沿河而建,居民枕河而居,世代过着悠闲恬静的生活。
 
       据记载,早在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这里就已经设郡置县;在元、明、清三代都有一定规模。
 
       “君道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走上正仪老街,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两条长长的街道枕着渭塘河,街道两旁是绵延数百米的枕河人家。碧清的河水倒映着幢幢古色古香、小巧玲珑的过街楼,随处可见的是方便停泊、洗涤的石埠码头,水镇风光,尽收眼底。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老街曾经就是一个小镇,小镇还有一个别名叫“龙镇”。老街的故事就从这条“龙”开始……
 
       “龙镇”走过千年沧桑
 
       “早在1500多年前,正仪老街就已经存在了,那时候,老街叫‘龙镇’。”对乡土文化具有一定造诣的朱闻麟指着老街旁的渭塘河告诉记者,很久很久以前,这条河就存在了,还成为了附近百姓的母亲河。而渭塘河的形态十分奇特,就像一条腾飞的龙。“‘龙头’就在娄江河,是渭塘河的源头,这里有关帝阁,还有关帝桥,远远看去就是一个威武的‘龙头’;而蜿蜒的河道就是‘龙身’,绵延数百米;另外,渭塘河正好有4条支流,正好像‘龙’的爪子;而龙尾则是北面的阳澄湖。”他向记者解释了“龙镇”的由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仪老街其后数度遭毁、重建,到了元、明、清三代,老街迎来了它的辉煌。“那时候,老街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要多热闹有多热闹。”分管老街修复的巴城镇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茶馆、书场、点心店应有尽有,每天都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可是到了抗战时期,老街被炸为废墟;抗战胜利后才逐渐恢复。到了文革时期,正仪老街又一次遭到人为毁坏,下塘街已不复昔日景象,只有上塘街残存约1000米。这条宽约两米的老街,现还有140多家店面,依稀可证昔日繁荣。
 
       解放后,虽然老街的店面有所减少,不少古建筑也日趋破落,但因为方便的交通环境,老街上依然聚集了很多商家。“我出生在老街,也以自己是老街人为荣。从小,我就喜欢在老街上穿来穿去,看附近的商贩捏面人,尝尝老街上出售的点心。”今年已经80岁的杨老伯告诉记者。至今,他还住在老街上,守着已经不知道经历多少风霜的老屋。“老街就是我的家,我们永远都是‘龙镇’的传人!”他充满感情地说道。
 
       每一处遗存都有美丽故事
 
       老街不大,故事却很多,不少故事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为老街积累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这些美丽的故事中,最让那些爱好美食的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老街上的青团子了。每年只要一入春,走进正仪老街的小巷,就可以看见沿街开着数十家的青团店,家家的生意都异常火爆。当然,在这些青团店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文魁斋糕团店了。
 
       相传民国初年,正仪镇上有个叫赵慧的女子,刻意用工改进青团的制作方法,用浆麦草捣烂取汁,加适量石灰稀液点浆,并掌握了青汁与石灰水的配比,使青团发生了质的变化。后来,正仪镇北市开点心店的金德惠夫妇从赵慧那里学得这个秘法,且用手工磨的粉揉制成青团子,尤为柔软细润,又不粘牙,存几天不破不裂不硬不变色。供市民热吃,香气扑鼻,味道更佳。其时,后来成为“文魁斋”主人的12岁的陈娟英正在金德惠糕团店做青团子,学到了许多技术,尤其是青水配方这一关键工艺。上世纪30年代,陈娟英自己开设糕团店,做青团名声渐起。抗战胜利后,正式挂起“文魁斋”店牌。当时的上海市市长钱大钧回家乡正仪,买了许多青团分赠上海同僚,使青团名声大噪,远销到北至沈阳、南及广州等地。
 
       老街上还有一处真义东亭荷池的遗址。这里是昆山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之一——稀世名花并蒂莲的故乡。相传元末顾阿瑛营造玉山佳处,选择了此地辟池种植并蒂莲。据介绍,该品种还是特地从印度引进,大概是名卉得来不易,为防人掘盗,还在池底铺放着一块块状似莲房洞穴的石板,荷花穿出石板空穴而茁长。但是,无情的兵燹,几使名花凋零。直至1951年,由昆山亭林公园前来取种移植,又经苏州拙政园、杭州西湖等地园林单位迎娶培育,才得以重放异彩。而老街上的并蒂莲曾经在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的倡导和资助下,再次整修荷塘,疏浚荷池,重建东亭,并取名“君子亭”。如今正仪的“君子亭路”也由此得名。
 
       美食美景令人醉。就在大家沉浸在老街纯朴敦厚的风韵中时,你可能想不到这里还曾经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淞沪抗战时期,国民党19路军的司令部就曾在此驻扎。老街上至今还保存着100年前建造的火车站。老街上的居民告诉记者,这个火车站还是1910年建成通车的,最早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后来日本人也对该火车站进行改造,还建设了全木制结构的候车站。据介绍,该候车站是我市仅存的日式建筑,有很大的史料价值。
 
       老街改造再现昔日繁荣
 
       岁月无情,历经千年风雨的老街也渐渐现出了“老态”:石板街变得颠簸不平,古建筑变得破落不堪……但是,政府和百姓没有忘记老街,2009年,巴城镇人民政府成立了正仪老街建设有限公司,开始对老街进行修复。先期修复的君子亭及附属设施已对外开放,并蒂莲已移植成功。
 
       正仪老街建设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改造过程中,他们将对街区内至今保存着较完整的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的传统街巷严格控制,予以保护;同时根据传统风貌遗存现状进行修复其他的街巷和古建筑。正仪老街中上塘街南桥至北小桥将作为核心保护区域,并将该段作为路面复原示范整治街巷,主要街巷包括上塘街、下塘街以及老街的入口并蒂莲路等等,为老街营造更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记者看到,目前老街的入口处,并蒂莲路附近已经改造结束,由苏州太湖古典园林建筑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的正仪老街牌楼也顺利竣工。牌楼正反面各有一副对联:“七百年文采风流更无须觅玉山佳处,三千顷涛声月色恰正可听盛世和音”以及“古郡同游赏文物风情莲花昆曲,星溪揽胜在湖光山色蟹舍渔庄”将老街的风貌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附近的商铺也全部改造成古式建筑,别具一番风味。
 
       而曾经的东亭荷池也焕然一新。记者看到,曾经破落的池塘已经被一个中心公园所替代,美丽的并蒂莲在公园的荷花池内竞相开放。公园内还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将美丽的并蒂莲衬托得异常美丽。而在老街的中段,改造工程正在进行着,虽然现场显得略有混乱,但想到改造后老街将会再现昔日的繁荣,附近的老百姓都积极配合老街改造。
 尽管这个狭窄的街道时有自行车摩托车穿梭而过,然而,从两边古色古香的店铺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气息,且从这里的居民和进小镇做买卖的农民,坐下歇息,吃吃点心,小饮一盅的悠然自得的神情上,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越经千年、纯朴敦厚的老街风韵。
 
        我们期待着正仪老街的新生。
关键词: 正仪老街 巴城镇

下一条:“蟹走湾”说法的来历

上一条:阳澄湖大闸蟹曾经的云集之地——正仪

相关信息